【網路溝通與當代社會】演講心得比賽 第一名:林沛璇

  1. Home
  2. 最新活動
  3. 【網路溝通與當代社會】演講心得比賽 第一名:林沛璇

系級:口傳三乙

學號:A108060020

姓名:林沛璇

2021 年 10 月 28 日知名社群媒體 Facebook 公司宣布將改名為 Meta,元宇宙的話題瞬間成為所有人討論的熱門話題,而如何應對元宇宙帶來的新型社群媒體型態甚至如何改變未來人們的生活模式都是大眾著重關注的焦點。在媒介快速變化的時代下,「與人溝通」是不管在元宇宙或現實生活中都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及讓自己發聲,就成為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並根據這一學期至目前為止講者們的人生經歷分享與經驗傳授,總結出五項重點:

一、認識自己:

幾乎一半以上的講者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時都特別強調,認識自己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趁大學時期除了課業外,課外時間盡情地去探索自己喜歡的事物,可以先從自己的喜好開始一點一點地去接觸,找到自己喜歡且適合的興趣愛好,將它與自己所學結合,甚至從頭開始慢慢學習也沒有關係。這部分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從體育播報到自己成立整合行銷公司的張致平執行長,從他的演講中就能感受到他對於體育的那份熱愛,即便知道體育的收視率和觀看數不如一般大眾喜愛的娛樂類或是新聞,但憑藉著自己對於體育的熱忱和抱持想讓一般不看體育的民眾也會想要收看體育的心,整合身邊的資源,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對於正身處在大三茫然的我,看到這麼多因為熱愛而努力的講者們,從他們身上得到願意繼續嘗試和發覺適合自己的事情的勇氣。

二、尋找可用資源:

在認識自己並找到適合且喜愛的事物後,找尋身邊一切可用的資源來充實自己,讓自己更精進,不管是上網學習或是找尋專門協助, 讓這份愛好成為自己專長的一部分。講者 S 編也提到,現在是個多元化發展的社會,因此能夠擁有斜槓多方面的能力和對新事物的適應速度都是很重要的。

在資源方面,不斷被講者們提到的大數據也是眾多可參考的資料之一。相較於幾年前第一次聽到其它演講中提到大數據的應用,現在大數據能夠幫助分析和給予的資訊幫助越來越多,除了比較熟悉的利用大數據分析 TA 的喜好外,利用大數據觀察到新的趨勢,讓它成為新的商機,或是利用大數據觀察到不同的通溫層,例如:大數據公司林慧珍營運長將在 Dcard 上的文章改編成 BL 網劇,試圖去接觸來自不同同溫層的人們。

三、平台選擇與經營整合:

蒐集到足夠資料後,接下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受眾族群及他們經常使用的平台,讓自己成為一個品牌。例如聲音藝術家 Keno Tung 分享自己認為適合 Podcast 平台的人有哪些特質,及如何透過分享自己的日常觀察,找到了一群和她有同樣想法的聽眾朋友們。而前面提到的多元化、多角化的經營也可以用在平台的選擇上。現在幾乎每位 KOL 們都有不只經營一個平台,多元的平台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不同年齡層的受眾,聚集更多有相同想法的人,這個時候,有了前面大數據的幫助,也許能夠更快的幫助我們精準定位自己的角色或市場。

四、內容為重的時代:

在這個平台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我們永遠也無法確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平台在未來還會不會是主流,即便擁有大數據幫忙分析和推播,「內容」依然是吸引受眾和決定受眾會不會持續關注的重要關鍵, 在這方面,觀察生活並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來源,可以讓我們的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受眾。

製作內容時,有一件很常被大家忽略的問題-著作權,經過東吳大學法律系張忠信教授的介紹,讓我更了解並在轉發或產製內容時更加謹慎,而我一直以來對於網路上大家對於「概念」抄襲爭論的認知很模糊,現在理解了「表達方式」和「概念」需要先分開,再回頭看網路上的爭論時就能更好的分辨哪些是表達而那些是連概念都包含。

另外,AI 智能取代人一直是許多人討論的問題,但就像台灣矽谷創業協會首席顧問暨創會理事趙式隆先生所說,AI 也許可以取代需要高度記憶能力或重複的工作,但人的創意、情感和個人觀點是 AI 模仿不來的,所以培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有自己的觀點,能讓我們走的更長遠。

五、心態調整:

近年來,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讓更多創作和產製內容的人被大家看見,也衍伸出了許多議題,例如前一陣子有許多 Youtuber 或 KOL 宣布自己因為產製內容的壓力和過度在意網路評論而得憂鬱症,需要暫時休息,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在做什麼,心態調整都是重要的。就如同講者們提到的,再怎麼熱愛的事物成為工作都肯定會有一定的壓 力,但不要忘記最初喜歡上一件事物的初衷,適當放鬆自己,更能接受生活上、身邊一切可能的靈感來源,暫時停下腳步充電也是獲得養分的一種方式。

第一名:林沛璇同學
第一名:林沛璇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