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30系列:政策溝通專家齊聚 聽眾人數爆滿

  1. Home
  2. 口傳三十
  3. 口傳30系列:政策溝通專家齊聚 聽眾人數爆滿

文/黎孟承、李宗道

 

  世新口傳,名不虛傳!世新大學口傳系邁入第三十個年頭,盛大舉辦「重構口語傳播公共性:當前公共政策溝通與法律語藝之追探」研討會,總共舉辦兩場論壇、一場論文發表會(四個場次,十五篇論文發表,三篇壁報論文)。藉由學術的交流論壇,展現出口傳系三十年來傲視群倫的品牌特色。

  此次研討會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橫跨多重領域,既要討論政治,又要闡述法律,更邀請了許多議員、媒體總編、律師、法學教授共聚一堂,討論政策溝通與國民法官的問題,這也展現了口語傳播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上午場次是進行政策溝通圓桌論壇。由胡全威系主任與社民黨苗博雅市議員、國民黨徐巧芯市議員、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張竹芩助理教授、自由時報鄒景雯總編輯以及民進黨青年發展部蔡沐霖主任一同探討政策溝通的省思與挑戰。透過這樣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多元角度的剖析,讓大家看到政策溝通的多元面貌。活動透過線上會議進行,參與人數爆滿,超過人數限制。不過,仍能透過口傳粉絲專頁觀看直播,並且留言互動。

  首先,苗博雅市議員結合自身過去參與社會運動時倡議政策的經驗,分享她對於公共政策溝通的看法。苗博雅認為,政策溝通的要點就如同外文翻譯工作要求的「信、達、雅」,這也是她在進行公眾論述時的自我提醒。她解釋,所謂信是強調內容正確,達則是確保明確傳達,雅則是表達用字精美,同時也要讓民眾容易理解。

  「信、達、雅」三者之中,苗博雅認為「信」尤其重要。因為所有的政策溝通都必須奠基於基礎事實與客觀事實。她以近期政府的防疫政策為例,大家對於政府表現的評價有所不同,這些評價並無對與錯,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立場。不過,評價的背後必須要有基礎客觀的事實以及真實的數據輔佐,否則政策溝通將淪為宗教信仰的戰爭,評價也會形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斷言。

  徐巧芯市議員以近年政府開設防疫記者會的觀察為例,分享她認為網路政策溝通的三個要點。徐巧芯首先提到,政策溝通必須要資訊清楚且快速回應。例如中央、地方政府開設防疫記者會,將經常變動的政策與複雜的疫情透過媒體報導、直播等方式直接地告訴民眾。在進行政策溝通前,也必須了解網友們的看法,因此政府必須事先蒐集網路上相關的輿情,如此才能在防疫記者會後媒體問答時間將後續可能衍生的問題快速回應。

  由於不同網友所喜歡的溝通風格有所不同,所以徐巧芯認為了解受眾喜好也是重要的課題。就如同防疫記者會上有文字、圖卡等不同型態的訊息讓民眾快速了解議題,現今政府部門也開始運用與意見領袖合作業配的方式,將政策訊息傳遞到更小眾的同溫層中,讓公共政策能夠被更多民眾廣為人知。

        除此之外,徐巧芯也強調政策溝通雙向傳遞的重要性,她認為溝通的過程必須讓民眾有發言的空間與表達的權利。因此,在不影響到他人自由的情況下,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應該更加柔和開放,盡量避免過度使用法律限制民眾的言論自由。

        張竹芩助理教授從過去自身的傳播相關研究以及公民的角度出發,分享她認為政策溝通應注意的要點。張竹芩提到,政策溝通前必須先認清自身身分,因為身分會帶來對應的權利,不過她也強調,只要有身分的劃分,必然會內團體與外團體的分野。然而,過度的分野可能導致人們將對方視為非我族類,非人化或是惡魔化對方的想法。所以,雖然我們都有需要確認自己邊界的需求,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劃分,反而形成彼此在政策溝通上的阻礙。

        張竹芩也提到,除了理性之外,政策溝通也應該兼具感性。雖然政策溝通強調要有理性的根據,但是其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境不是理性的,當民眾不接受政策溝通的科學的證據時,應該從科學和數據的溝通回到人性,試圖去了解民眾的想法。

        鄒景雯總編輯以自身從事媒體工作的經驗,提出從媒體角色觀察政策溝通的建議,並且以先前國民黨徵召桃園市長的新聞為例,分享三點她所認為廣義的政策溝通。

首先,鄒景雯認為,政策制定要有基本程序,不論是透過質性或量化的分析方法,應該發展一套固定邏輯的流程,避免傳播資訊的混亂和誤解。其次,政策溝通過程要盡量以多數人決策為主。她特別強調,少數人決策會帶來高風險,一群人一起決策風險則相對遞減,因此,不論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溝通都應同時並存。再來,在決策以前必須讓利害關係人充分了解訊息,這才是政策溝通。

        蔡沐霖主任除了提出政策溝通的要點之外,也結合自身在青年發展部工作的經驗,分享他對於青年受眾特色的觀察。蔡沐霖表示,傳統大眾媒體與地方意見領袖溝通的邊界已經逐漸模糊,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分眾文宣。他以網路上的兩級傳播為例,許多意見領袖透過「迷因」的方式重新再現訊息,當中又以青年族群特別偏好這種模式。

        蔡沐霖解釋,所謂迷因其實就是捨棄原先說服的中央路徑,改採周邊路徑,把僵硬且具權威性的訊息變得淺顯易懂,藉此吸引原本對於議題較不關心的民眾或年輕族群。所以,他建議政策溝通應該回歸到以他人導向為主,然而現今大部分青年族群對於理念關懷大於實質利害的權衡,關心議題的週期也相對短暫。蔡沐霖認為,這樣也許會導致政策溝通往高流量導向,新聞標變得更加顯而易見且清晰,或者是內容安排變得更加精細、口語表達變得更加精煉,這些都是未來大家值得關注的現象。

  下午場次則是溝通與法律圓桌論壇,由口傳系李佩雯教授主持與三立新聞網洪采岑總監、台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理事長林俊宏律師、法律白話文發起人 楊貴智律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廖元豪教授與一起讀判決編輯蕭奕弘律師一同針對國民法官制度-法律溝通的轉型與實踐進行探討。近兩年,也因為傳播學界關注的焦點都在疫情與數位科技,然而面對未來即將加入審判過程的國民法官,如何用口語化的方式表達便成為一項重要課題,這也是此次圓桌論壇廣邀各界學者以及實務經驗的專家,一起共同討論溝通與法律的相關議題。

  除了上下午的兩場圓桌論壇,還有針對溝通與政治、溝通與政策、溝通與法律以及社群媒體與形象修復等主題,多達十五篇論文的發表,以及三篇的壁報論文,大大展現了口傳系除了實務方面的實踐,更有著堅強且扎實的學術研究,兩者的相輔相成,讓口傳系持續發光發熱迎向下一個三十年。

圖一、上午場次是進行政策溝通圓桌論壇。由胡全威系主任與多位與談人一同探討政策溝通的省思與挑戰。
圖一、上午場次是進行政策溝通圓桌論壇。由胡全威系主任與多位與談人一同探討政策溝通的省思與挑戰。
圖二、政策溝通專家齊聚,聽眾人數爆滿。
圖二、政策溝通專家齊聚,聽眾人數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