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哥林群的淑世理想與個人演化

  1. Home
  2. 最新活動
  3. 貓哥林群的淑世理想與個人演化

文、圖/陳欣宜

安排於5月28日舉辦的演講,因為疫情的變化一波三折,從面對面的形式改為線上演講,好在仍能順利邀請到行動書車「唐吉訶德」車長林群為同學們分享他的生命故事。當天下午一點,林群(人稱貓哥)身穿著印尼傳統服飾batik準時出現在鏡頭前,背後一面白板寫得密密麻麻,都是預計在演講中提到的關鍵字。

心意化為行動,用身體去服務世界

2019年10月,林群開著自己改造的書車唐吉訶德,滿載花了半年時間到東南亞各國採購的書籍,離開清大經營十三年之久的咖啡廳蘇格貓底,到澳底落腳。「我不是針對閱讀服務才來到這裡,是選定來這裡以後才發現,他有很多我正好想要服務的人。」初來乍到的貓哥,第一天就招呼了在港邊禱告的移工們到店裡看書,有了據點之後接著在網路上募物資,二手的書和衣物大量湧入澳底,貓哥整理過後就無償分享給澳底的漁工們。

找方法解決問題,嘗試必然帶來成長

然而做自己認為對世界好的事,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同理,也許甚至會帶來麻煩。貓哥剛開始到澳底,聚集在一起領取物資的移工們及難以避免的喧嘩造成鄰居的反感。被指桑罵槐、烤地瓜被稱空氣汙染,甚至通知警察前來關切,都讓原本期望融入澳底小鎮的貓哥被推離得更遠。但貓哥依然每天花費12個小時以上,整理捐贈的物資,偶有空閒就會去淨灘,撿拾廢棄漁網或者釣客遺留的垃圾,有些移工也會一同加入。逐漸的漁港乾淨了起來,偶然受到漁村裡具話語權之居民的感謝,成為澳底人慢慢轉變對待貓哥態度的契機。當地居民也一同開始重視港口環境,促使澳底漁港在2020年底榮獲金鑑漁港的美譽。

原意為幫助漁工,意外促成澳底共榮共好

除了書籍分享,貓哥也在書車上放了一組音響權當卡拉OK,讓漁工閒暇時間也可以唱唱歌紓壓。同時為漁工們設立澡堂,使他們不必待在甲板上毫無隱私性可言的沖澡,另外也逐步設立穆斯林祈禱室。貓哥為了和移工交談,便開始學習印尼語,進而記住他們真正的名字,而非臺灣雇主為方便而取的名字。移工為感謝貓哥的照顧,便開始帶一些新鮮的漁獲給貓哥,因為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販售新鮮、高品質漁獲竟意外成了貓哥的主要收入之一,雙方在無形間共同有了收穫與成長。貓哥在分享的影片裡提到自己之所以會開始這些行動,是因為偶然看到侯季然導演拍攝的《書店裡的影像詩》影片,其中介紹到位於南勢角的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店長張正總在星期天拖著兩卡裝滿東南亞語言書籍的皮箱,到台北車站大廳免費供移工們借閱,成了北車特色風景「地板圖書館」。林群受到張正的啟發,醞釀半年時間,就決定改裝自己買的貨車為書車,蘇格貓底開啡廳熄燈後,貓哥便開著車到澳底。他說:「離開舒適圈是痛苦的,但若生命要你如此,請記得保持你的熱情與活力。」

閱讀、溝通以及連結

演講尾聲,貓哥提到口傳系的本質「溝通」,表示若是要與世界產生連結,便一定要透過溝通,讓溝通進入身體之中,以語言/非語言的形式呈現。比如貓哥蹲身位漁工繫上鞋帶,或是學習漁工的母語並和他們對談,與移工有相同的情緒波動藉此達成信任。連結到曼德拉說的:「若你用對方的母語和他溝通,你的話會進入他的心理。」

貓哥認為人生一定會遭遇一些難以想像的挫折,原本的設想可能會因為世界異質性的攪動而產生反彈,但我們能夠透過閱讀去思考習以為常的框架,接觸不同的文化並反思,就像是移工對於擁有與快樂兩者間的衡量態度,也帶給貓哥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最後貓哥鼓勵不忘大量的閱讀來建立概念,幫助自己有適當的詞語與脈絡來呈現想法,也熱情邀請大家到澳底旅遊,認識這個不一般的漁村文化。

此次演講是由「知識紅團隊鑄造」重點學門計畫所支持。該計畫除了幫助與指導同學們製作知識性影片、Podcast錄音節目之外,也會邀請專家學者在課堂中分享,增廣同學們的專業知識與傳播實務技能。

圖一:同學們利用Jitsi線上會議空間聆聽演講。
圖一:同學們利用Jitsi線上會議空間聆聽演講。
圖二:穿著batik的貓哥為大家帶來蘇格澳底的故事。
圖二:穿著batik的貓哥為大家帶來蘇格澳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