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主播詹舒涵談新媒體挑戰 鼓勵學生勇於探索

  1. Home
  2. 最新活動
  3. TVBS主播詹舒涵談新媒體挑戰 鼓勵學生勇於探索
文/陳佳利
圖/莊智超、陳佳利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社群媒體概論」課程近日邀請現任TVBS新聞台主播詹舒涵蒞臨演講,暢談新媒體時代新聞業的轉變與主播工作的挑戰。詹舒涵分享了新媒體崛起對傳統媒體模式帶來的衝擊,以及自身適應轉型的經驗,並勉勵大一新生利用打工、實習等多元經驗,為未來方向提前布局。

講座中,詹舒涵指出,隨著新媒體時代來臨,新聞產業生態已大幅改變,傳統媒體長期以來的單向傳播模式正受到挑戰。面對資訊爆炸,她拋出「人們為何需要新聞?又為何對社群媒體如此上癮?」的問題,引發學生深思。

詹舒涵進一步分析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各自的優劣:前者具有即時互動的優勢,能快速吸引大眾目光;後者則以內容深度與資訊可信度見長。她強調,未來新聞型態應融合兩者特色,既保有社群媒體的即時互動性,也兼顧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打造出符合受眾需求的新型態新聞。

隨後,詹舒涵以自身經驗分享進入新聞業後的體悟。她表示,在新聞第一線工作,效率與即時性至關重要,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傳遞最新消息給觀眾,快速把資訊消化且產出。同時,也因職涯過程中曾待過戲劇節目監製,進而認為身為電視主播還需要培養「畫面感」和「聲音表情」——即鏡頭前的肢體儀態和聲調拿捏,以增強畫面的感染力,並強調同學們要善用口傳所學的每一件事,達到結合畫面該如何說好故事。

為了適應環境的改變,詹舒涵坦言已在主播台上的用詞、姿態和敘事方式上做出調整,以更貼近新世代觀眾的期待。她指出,新媒體興起後主播的表達能力成為核心技能之一,在強調互動性的場域中,尤其在沒有提詞器時,更考驗主播即興組織語言、清晰傳達資訊的能力。

藉此主題,緊接著安排了一個即席演講小遊戲,邀請同學借題上台即席播報,激勵大家鍛鍊即興口語表達能力。這項有趣的互動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到在口語表達之前,臨場反應、想像力與先備知識更是重要的關鍵。

除了傳統新聞工作經驗的分享,詹舒涵也談到自己近期接受網路節目「哈哈台」專訪的經驗,她指出,在社群媒體環境下,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以不同的力道和策略進行發言,善用「網路溫度計」,掌握議題趨勢與輿論脈動,才能增加與受眾的互動性與共鳴感。

談到如何在社群時代打開話題、引發討論,詹舒涵分享了「長青流量密碼」:戰南北、美食、房價,以及三可定律「可愛、可惡、可憐」,加上股市話題,都是歷久不衰的流量關鍵字。她強調,一則能引起共鳴的新聞,不僅要有清楚的畫面感與衝突感,更要能傳遞陪伴感與親切感,讓觀眾產生「我的感受被理解」的心理連結。

此外,詹舒涵亦提醒同學,在內容表達上應善用「定錨心態」(anchor mindset),在短時間內給出一個能牢牢吸引觀眾注意力的「hook」,不論是主播串場或記者報導,都應掌握這項技巧,以強化故事感染力與節奏感。

談到職涯規劃,詹舒涵勉勵學生在大學時期勇於嘗試。她建議學生課餘多參與打工或媒體實習,及早發掘興趣志向並累積實務經驗。她強調,每個人都應找到自己的「人設」與職涯定位,了解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同時要認清追求網路流量的現實與自身極限,避免盲目追逐點擊率而迷失方向。

在講座最後的問答時間,學生們踴躍提問,問題涵蓋了薪資待遇、職涯挫折以及人工智慧(AI)對主播或新聞媒體未來的影響。詹舒涵坦誠以自身經驗逐一作答:提到新聞工作初期薪資不高但憑熱忱可以堅持,分享了面對挫折的調適方法,並表示即使AI技術日新月異,主播的臨場反應與人情味仍不可取代。詹舒涵的真摯分享為講座畫下句點,帶給同學許多啟發。

圖一:同學們積極回應並與講者互動。
圖二:主播詹舒涵講解如何從資訊中快速找出關鍵重點。
圖三:同學上台即席進行播報挑戰。
圖四:主播詹舒涵受新媒體節目採訪的觀察與分享。
圖五:詹舒涵主播分享自己經營自媒體的定位與設計。
圖六:主播詹舒涵與師生們之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