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系友季芸分享:媒體與惡的距離

  1. Home
  2. 最新活動
  3. 口傳系友季芸分享:媒體與惡的距離

文/邱麗菁

媒體識讀課程裡,時常會提到媒體為了衝高收視率、點擊率,容易流於只關注羶色腥的消息。而社群媒體時代中的即時新聞趨勢,讓媒體報導常常必須求快與量,而失去深度與品質。擁有十多年記者經驗的口傳系友季芸,透過她實際經歷,向老師與同學們分享上述弊端是如何在具體個案中呈現,甚至不時還會碰到新聞倫理中兩難的困境。

配合「口傳30週年:教師成長社群系列活動」,口傳系邀請系友季芸(第12屆)透過線上分享:「媒體與惡的距離」的主題。目前在民視擔任體育記者的季芸學姊提到,幸好她現在無線電視台服務,電視台受到較多的法令規範限制與觀眾的監督,再加上目前是擔任體育記者,相對來說單純許多。否則,依她的個性,在目前媒體亂象中,會很難繼續願意從事記者的工作。

新聞價值與良心拉扯

身為一名在新聞界長達十多年的跑線記者,她坦率地指出,媒體報導受到公司立場、長官看法、企業壓力等,很難真正有所謂客觀中立的報導。再加上目前媒體競爭激烈,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時代,即時新聞求快、求量,有的媒體公司甚至要求記者隨身攜帶手機到處拍,隨時搶獨家。常常有了新聞,但是失去了朋友或者失去對人的尊重。

個性直率又富有道德感的季芸學姊提到,許多記者常常要在新聞價值與良心人格之間拉扯,再加上被要求產製新聞的速度壓力非常大,不時要自己想辦法生畫面,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挑戰。季芸學姊有時為了堅持一些想法,而捨棄了「獨家」、捨棄了一些吸睛的報導角度,她自嘲說:我不是一位「好」記者,無法滿足媒體亂象中嗜血的需求。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曾有一陣子,在網上常看到,網民對於「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嘲諷。但平心而論,真是如此嗎?季芸學姊說,你可以嘗試自己播報一個四小時的比賽看看。從頭到尾,要了解多少事情,才能有話可說,不會卡在那邊。要對於球員的熟悉、相關賽事的比較、名人典故、比賽規則、國外發展等。記者其實是一個知識量輸入與輸出都很大的工作。

此外,記者一天要與許多陌生人接觸,要採訪對方,就要能打開對方的話匣子。她自己就是一天至少要訪談三位以上陌生人,平均一個月20個工作天就是六十位以上,這也練就她善於與人溝通的能力。事實上,在整場線上分享中,季芸學姊就是這樣地侃侃而談,時而感性、時而理性論述,時而穿插小故事,非常有個人魅力,這應就是學姊多年來累積出的功力,讓聽眾聽得津津有味,非常喜歡學姊的表達方式與個性特質。

鼓勵學弟妹找到方向,以口傳人為榮

在分享最後,季芸學姊鼓勵學弟妹們,早點想清楚自己進入社會後,想要從事的工作。如果真想從事新聞工作,她不太建議選擇到媒體公司實習。她鼓勵直接去應徵媒體工作,比較能學到東西。因為,許多記者都太忙了,很難有時間帶實習生,不容易學到東西。

不過,倘若真的找到實習機會,個人的積極態度就很重要。必須多主動幫忙與廣結善緣,才比較容易學到東西,被人看到。她舉工作中常見的實例來說,譬如幫大家訂便當這樣的小事。能不能處理好誰吃什麼、誰不要什麼之類的事情,都是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做事應變能力。若連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好,又如何向別人說,自己訪談後能記得許多複雜的訊息呢?

季芸學姊雖然一開始在演講時提到,她在大學時常翹課,被許多老師當掉。但是,她一直以作為口傳系學生為榮,她說:「我人生能唸口傳系,是我最大的驕傲!」她在職場中碰到世新口傳的系友、同學時,會特別覺得倍感親切。她特別感念在口傳系遇到的老師、學習的課程、參與的活動,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主持此次會議的夏春祥老師則是提到,他當年對於季芸印象深刻,是一個真誠待人、喜歡與人分享的同學,非常具有口傳人的特質。胡全威老師也表示,季芸學姊雖然一直強調媒體工作的黑暗面,但是,正因季芸學姊是一個望著光的人,所以對於黑暗特別敏感。

此次線上分享活動,是口傳30教師社群成長系列演講的第二場。主持的夏春祥老師希望透過在媒體服務的系友分享,提供老師們對於當前媒體生態與面臨的挑戰,能有更多啟發與思考。同時也透過這樣的活動,多多連結系友與口傳系現在老師們與同學,希望讓口傳這個大家庭彼此間可以有更多交流、更多緊密的聯繫。

圖一、本系15日教師成長社群邀請系友季芸線上分享。
圖一、本系15日教師成長社群邀請系友季芸線上分享。
圖二、系友季芸分享媒體經驗並與老師們探討「媒體與惡的距離」
圖二、系友季芸分享媒體經驗並與老師們探討「媒體與惡的距離」
圖三、社群召集人夏春祥老師與好久不見的口傳系友相見歡
圖三、社群召集人夏春祥老師與好久不見的口傳系友相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