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李承貞、林品瑄
「臺灣不缺好產品、好人才,而是缺乏行銷」,我們常看到這樣的討論,而影片行銷是「質產」重要?還是「量產」為王呢?台灣記者協會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共同主辦的「演講與口語表達-社群媒體時代中的訊息產製與傳播」系列演講,於今天(11日)邀請世新口傳系的畢業系友武敬凱,他是影片製作人,是導演、攝影師、剪輯師、配音師,也是一位數位行銷專業講師,一年內受邀完成百場講座課程,自學生時期即是一位斜槓青年。他以「社群行銷的迷思與現實,你沒價值,除非你行銷」為演講主題,與在校的學弟妹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及如何創造自我價值。
有無價值?全看社群行銷
為什麼要做經營社群?武敬凱說「因為你沒價值」。他舉例說明,農產單位無法獲利並非是產品品質不好,而是因為生產者懂生產,但不懂行銷。因此,在這個新媒體興盛的時代,就算才華洋溢的人產出作品,如果無法有效地透過社群媒體操作來曝光的話,就不會被看見,你就是沒有價值的。武敬凱建議學弟妹,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素材,哪怕是簡單與友人的日常對話,經過主題的發掘、架構性的統整,再透過書寫、拍攝和剪輯的方式轉成一部作品,透過系統化的方式編輯放在網路上,才能達到行銷的目的,創造不同的價值。
揭露影片行銷四迷思 你也在疑惑嗎?
許多製作影片的人會問:影片質感很重要嗎?發佈影片的頻率越高越好嗎?武敬凱坦言「腳本、內容比質感更重要」。武敬凱舉例,自己特別喜歡藝人沈玉琳,儘管影片拍攝出來的質感普通,影片還是有極高的點閱率;民眾不會因為影片的質感去看你的影片,影片的內容有價值才是關鍵。接著,武敬凱以自己曾為公部門拍攝製作的影片為例,其製作的影片所獲得的觀看次數,遠大於先前頻繁發布貼文的總數,「質產」大於「量產」武敬凱這樣做結。也就是說,若是內容枯燥陽春,儘管發布頻率高,也不會獲得流量。能夠製作出一支讓各大媒體報導轉發的影片,才是更加重要的。
此外,不少經營社群平台的人都會好奇,影片、文章真的越短越好嗎?武敬凱告訴我們,這需要考慮三大要素:「平台性質」、「受眾性質」以及「能力傾向」,他並以現今最多民眾使用的三大平台Youtube、Instagram和Facebook進行分析,說明受眾觀看習慣不同,所採取的製作內容及策略便不相同。武敬凱直言,若把好的內容放在錯誤的平台,就不會是個好作品了。而對於網紅市場是否已經飽和,還可以再投入嗎?這樣的疑惑,武敬凱引述實習期間前輩所說的一句話「飽不飽和,是看你有沒有實力」,前輩的這句話一直烙印在他心裡,武敬凱也將這句話送給在場的同學。
行銷還是詐騙僅一線之隔 凡事皆應保持質疑
演講的尾聲,武敬凱以一張演講前段所使用的簡報中一項關於演算法的數據,其實是刻意錯標的。他利用這項小巧思來呼籲同學要保持質疑,因為如果連老師都可以造假,面對龐大的網路資訊更不能輕易地一面相信,閱聽大眾應隨時保持質疑的態度,並查證後再採信。武敬凱認為,行銷與詐騙只有一線之隔,關鍵在於操作者背後的動機為何,在做利己的事情同時,也不要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最後,武敬凱更期許同學,未來在衣食無缺的時候能夠透過一己之長去幫助需要的人,讓社會正面的能量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