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背景出身 賀子夏:這是一個「共感」的時代

  1. Home
  2. 最新活動
  3. 行銷背景出身 賀子夏:這是一個「共感」的時代

實習記者:李承貞、林品瑄

台灣記者協會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共同主辦的「演講與口語表達-社群媒體時代中的訊息產製與傳播」系列演講,於今天(18日)邀請「中子藝映工作室」創辦人賀子夏到校演講。賀子夏是新媒體平台「一件襯衫」的前廣告總監,也擔任過曾之喬「我是在演藝圈長大的」節目製作人,他以「這是一個共感的時代」為演講主題,分享共感在社群媒體經營上的應用。

共感是同理心的延伸 並非積極正向才是好內容

從「社群感」的本質談到了觸及率的迷思,「其實互動率更為重要」賀子夏點出社群經營時,受眾回饋的互動率是更為重要的。「共感」普遍可被理解為同理心的延伸,具備同理心的意思是理解他人主觀想法的能力,賀子夏從社群媒體經營的角度詮釋的「共感」是:「用自已對世界的觀察,闡述屬於自己的內容,找到一群認同你的觀眾,將感受傳播分享」。能引發共鳴的內容能引起觀眾的共感,而這樣的內容一定是正向、積極的嗎?賀子夏認為並非如此,他以社會案件舉例,事件本身可能引發人們的撻伐、討論、公審,不過如果事件的本質能引起共鳴與認同即是一個好的內容,引發了受眾討論的聲量,也帶來了好的流量。

分眾化時代來臨  催化共感行銷

在社群媒體上永遠沒有辦法滿足所有的人,只能滿足認同你的那群人,因此就顯現出分眾的重要性。何謂分眾呢?賀子夏說,觀眾會帶來受眾,而受眾又帶來分眾,分眾也稱為粉絲、追隨者,甚至是信徒。賀子夏舉例兩大知名運動品牌為例,其中一個品牌的概念較扎實,注重品牌精神;另一個品牌經常和明星聯名,致力於打入年輕族群的消費市場裡,兩大品牌所吸引的受眾不同,便會出現分眾化的現象。而這樣的分眾化的行銷方式,更加精準找到所屬的消費群,與小編互動增加社群感、追隨不同屬性的KOL及網紅,共感族群便應運而生。

有些人物設定 是表演的一部分

社群上看到的「人設」都是真實的嗎? 賀子夏說,有些人設是真實的,做著想做的事情同時展現了自身的性格,完成了人物設定;而有些人設則是假的,是為了因應市場、依照觀眾想看什麼而創造的「新人設」。賀子夏表示,「人設」是以包裝加上宣傳,不斷產製內容以加強在觀眾心中的印象而成立的。因此,在創立自己的社群媒體時,首先要定義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物設定,再透過社群媒體來包裝自己的形象,傳播自己的人設。而在節目中的形象是表演的部分。這樣算不算欺騙呢? 賀子夏說,其實人們都喜歡看包裝過的東西,必須學會隱惡揚善,但這裡面有多一分的真實都好,就是對觀眾的誠懇。

抽獎文老套卻屹立不搖 互動率成關鍵

問答環節中,有同學提問抽獎文是很老派的做法,但為什麼現在網路上還是有這麼多人使用呢?賀子夏回答,抽獎文會增加很多留言數和分享,而當互動率高的時候,演算平台就會判斷這則貼文是好的,因此推廣給更多人看。『在這個時代,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也沒有絕對的「答案」,能做的只有「試錯」以及「累積」』。演講的最後,賀子夏將這段話送給在場的同學,鼓勵同學在大學時期充分的運用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斷的試錯並累積經驗以增進自己的閱歷。

講者與授課老師合影並頒發感謝狀
講者與授課老師合影並頒發感謝狀
講者賀子夏正在思考如何回應同學問題
講者賀子夏正在思考如何回應同學問題
授課老師拋出問題請同學思考
授課老師拋出問題請同學思考
同學向講者提出問題
同學向講者提出問題
講者賀子夏與全體師生大合照
講者賀子夏與全體師生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