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芷均
在新冠疫情時代下,新興病毒對民眾來說是充滿未知的,而未知的情況中,容易造成假訊息的傳播,造成社會恐慌。如今,後疫情時代即將來臨,mRNA疫苗、居家檢疫、PCR篩檢等等的醫療名詞湧現。如何有效健康傳播和受眾、情境有關,而該怎麼將這些醫療觀念正確地傳播給社會大眾便成為一項課題。
4月21日口傳系「健康傳播」課程,邀請到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系的郭倩琳老師分享「健康傳播與健康教育」。具備豐富醫護教育背景的郭倩琳老師提到,健康傳播(Health communication)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健康資訊,來影響人們對於健康的選擇。民眾決定是否接種新冠疫苗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有些民眾選擇接種疫苗是想求個「心安」,聽起來雖然和防疫無關,但其實「心安」也是維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何謂「健康」?「健康」是否重要?
郭倩琳老師首先詢問同學們對於健康的定義以及排序,大多數同學認為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為首要,但前提為需要擁有正確的健康知識。郭倩琳老師說,健康和疾病是條連續線,是互相連動的,且每一天都在產生變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定義為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安適,不僅僅只是沒有疾病或殘障;而以全人的角度去定義健康,則多加入靈性的角度,是現代醫療主流現象。
健康促進:現代醫療保健的趨勢
郭倩琳老師說明,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是指使人有正向積極的健康,不只是預防疾病或死亡,除了包含衛生教育,也融入組織、政經、法律和環境因素,其中涵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健康三大面向。醫療保健的趨勢也從原始的疾病治療,中期的疾病預防,再到現代的健康促進。醫療技術的進步使現代人的平均餘命增加,健康促進概念的崛起不僅能讓自身健康決策更加多元化,也幫助民眾對於健康自主權的了解。
健康識能:健康傳播中的一大要點
郭倩琳老師解釋,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是獲取、評讀、應用及理解健康知識的動機、知識和能力。健康識能分為三個層次,由低至高分別為基礎功能性、溝通互動性和批判性。基礎功能性能應付日常生活狀況,具備基本讀寫技巧;溝通互動性則能主動擷取有用訊息,並與他人互動;批判性有批判性分析資訊的能力,並可以掌握醫療控制權。臺灣成人約有51.6%為健康識能不足和有限,影響健康識能的因素則有年齡、教育程度、子女同住、語言、貧窮以及ICT(數位資訊健康識能)。
Kahoot!:新冠病毒健康識能大挑戰
郭倩琳老師也透過Kahoot!教學遊戲平台讓同學們了解新冠病毒的相關健康知識,挑戰大家的健康識能。同學們都非常踴躍地參與作答,遊戲結束後,不僅吸收了更多新冠病毒的正確知識,同時也能了解到,對於新興病毒的考驗,反思、批判性評估可用訊息的能力是因應關鍵。
總結:有效的健康傳播與溝通方式
在演講的尾聲,郭倩琳老師說明了醫病共享決策和醫病溝通策略兩項概念。醫病共享決策是指病患可以依循「問問題、說考量、做決定」來與醫生共同做出健康決策;醫病溝通策略則是以醫生的角度去確認病人是否真正了解醫療資訊,這兩項概念都是有效健康傳播的關鍵。郭倩琳老師最後也提到了健康識能教材的傳播在疫情時代下的重要性,需要的是簡潔、易懂、凸顯重點的呈現方式,才能讓民眾一目瞭然。本次郭倩琳老師的演講,除了帶給同學們豐富的醫療知識,也讓同學們了解醫療互動及疫情時代中該如何有效溝通,達到最佳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