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慶祖
口傳系於9月29日舉辦「口語傳播+社群媒體>2」教師成長社群活動,邀請到了口傳系第一屆碩士畢業生,美國康州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傳播學博士,目前在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的吳泰毅助理教授。請吳老師來分享關於自身的學術經歷和他對於社群媒體的相關研究,講題為「社群媒體中的意見表達與迴避」。
近幾年來,網路社群媒體的興起,人人皆可透過網路表達想法和建立關係,而因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和便利,網路上的使用者自創內容和意見領袖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其中所產生的內容,更是引起許多傳播學者的興趣。如何透過網路有效的運用網路社群媒體表達意見、說服群眾、建立口碑、收集意見,更是現在不論是自營商還是企業組織,都想深入了解的火紅議題。
職場充分運用口傳知能
在講座的開頭,吳泰毅老師先分享了自己的求學與工作經歷。從碩士畢業後,吳教授先是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工作,而在美術館中正有許多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如與民眾溝通,協助解決其問題,傾聽民眾的需求,並給予民眾滿意的答覆等。或做為館長室的秘書,幫助上級過濾訊息,都大量得益於口語傳播學系的訓練。吳教授談到,在口傳所學到的「該講什麼和不該講什麼?」、「論述的邏輯」,運用到職場上都能使工作得心應手。
社群媒體中的意見迴避
吳老師作為口語傳播學系的第一屆碩士,當時研究的主題為:「溝通恐懼」。也就是當人們在面對面時容易產生溝通恐懼,在線上溝通時,是否會減少與他人交流互動所產生的害怕與焦慮。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吳教授在碩士期間就發展出對於社群網路研究的興趣以及採取量化研究的途徑。
而後吳老師的社群媒體研究,有的研究是關心網路上的留言是會縮小還是擴大「沉默螺旋理論」現象。人們在社群網路上比起面對面,會不會因為匿名而更敢表達自身的想法?吳老師的另篇論文,則是關注人們在網路上對於某些議題上的意見表達,是更受網友的留言影響還是受親朋好友的意見的影響。人們在網路上面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迴避的策略又傾向何種方式?
他還有與口傳系大學部畢業同學一同撰文投稿國際會議,並且獲得SSCI期刊刊登。他們的文章是在討論觀看IG上的健身照片,因應個人情緒影響,產生正、負面效應的問題。
上述各種有關網路社群媒體的主題,都是吳老師曾探索過的。吳老師強調,做研究要努力找到少有人討論的角度,也是研究必要的賣點與創新點。
對於研究生的建議
此次教師成長社群,同時也開放給碩士生參加。吳老師給予在場的研究生一些建議。他談到研究生最重要的心態就是不能妄自菲薄。做研究必定會遭遇許多挫折,偶爾會發生不滿意的結果,成就結果因素是相當多的,不要總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身,抗壓性是必要的。而就研究主題的選擇上,去搜尋較少人研究的領域,才比較容易有創新。而就研究的過程中,要謹守該嚴謹的地方嚴謹,在文中要強調自己的創新點,並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來,才會是作為一名研究生最好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