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黎孟承
口傳更名並加入社群媒體元素後,快速變化的社群媒體成了口傳人必須關注的焦點。不過,許多社群平台、網路科技雖然千變萬化,但是,其中涉及人的態度、反應,現有的傳播理論、心理學理論仍能幫助我們掌握大部分的變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的吳泰毅副教授透過他的實證研究,印證了現有的傳播理論,仍可以適用在臉書等社群媒體上。
配合口傳系慶祝30周年的活動,教師成長社群在4月27日特別邀請吳泰毅老師前來分享。泰毅老師在研究所時,來到世新就讀,也是口傳所第一屆的碩士生。在本次演講中,泰毅老師運用大眾傳播的理論,並融貫口語傳播的知識,從自身的研究、教學與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他對於社群媒體新發展的觀察。
過度使用迴避行為導致人們忽視真實世界的感受
泰毅老師首先分享他最新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第一篇研究以大眾傳播學門中的沉默螺旋理論為框架,檢驗人們在社群媒體中意見表達的意願。沉默螺旋是指當人們知道自己的意見與主流意見不同時,因為害怕自己被他人孤立,所以會選擇保持沉默,隱藏自己的意見,導致只剩下主流意見的聲音,最後弱勢意見的聲音逐漸消失。
泰毅老師表示,社群媒體中也會有沉默螺旋的現象,當人們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意見不同時,他們可能會選擇刪除文章、隱藏貼文、取消或暫時停止追蹤30天,甚至是刪除對方好友,而且不須通知當事人,這些都屬於意見表達的迴避行為。此外,意見表達的迴避也與個人的人格特質有關,自我審查意願和心理抗拒傾向越高的人,就越容易產生迴避行為。
泰毅老師以近年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議題作為分析的案例。雖然臺灣已經成為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但是在過去公投的結果顯示,相對多數的選民仍然較支持異性婚姻制度。而泰毅老師認為,之所以造成當時社群媒體與現實世界認知有所不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太習慣使用迴避功能,導致較難意識社會大眾對於同性婚姻看法的分歧。因此他也強調不該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上的迴避功能,否則容易讓我們忽視對於真實世界的感受。
增加新聞可信度與分享意願的撰寫方法──平衡報導
平常在網路上閱讀新聞時,什麼樣的新聞內容會讓你看到以後想要深入了解,甚至會想轉發給周遭的朋友呢?泰毅老師的第二篇論文的研究主題是社群媒體上的新聞事實查核。他分享,研究的動機來自近年網路流行假新聞,但是由於假新聞的判別方法較複雜,因此選擇研究「真新聞」。另外,為了避免個人偏好與立場等因素影響,他以健康傳播相關的新聞作為研究對象。畢竟,健康是每個人都會認同並且在意的議題。
研究結果發現,當新聞報導有使用「Hedging」時(意指同時呈現正反面訊息),不但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讓閱聽人想要轉發給朋友,也會讓他們更想要了解事情真相,因此增加主動查核事實的意願。
泰毅老師解釋,「Hedging」是一種類似「提醒」的概念。以新聞為例,除了論述我方的立場以外,同時也要提供對立的立場,讓閱聽人知道有不同的觀點,也就類似於平衡報導。因此,他也鼓勵同學未來能多以平衡報導的方式撰寫新聞,藉由多元的觀點提升新聞的可信度,並增加閱聽人分享的意願。
傳播所課程與招生經驗分享
在教學方面,泰毅老師介紹自己在傳播所教授的「網路空間與社群」課程,除了導論與基礎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外,該課程授課內容主要分為社群媒體上的使用行為、身分建構與熱門議題三大主題。這些分類提供了近年才將社群媒體納入課綱的口傳系很好的參考方向,也讓系上的老師們對於未來課程的設計與調整有更多元的想法。
此外,同學們之間的意見交流也是學習過程重要的一環,因此泰毅老師也在線上教學平台安排「社群媒體觀察週記」作業。透過同學在討論區分享親自觀察並給予同儕回饋,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實驗是否會出現意見表達的迴避行為,是一種將理論融入教學的學習方法。
而在實務方面,泰毅老師分享傳播所的招生宣傳媒介──粉絲專業。粉絲專業的貼文除了平常課程中的演講、參訪和研討會的活動紀錄以外,泰毅老師也特別強調知識傳播的面向。陽明交大傳播所粉專會定期發布「口袋傳播理論」,讓同學們以圖漫、影音和Podcast等不同形式介紹在課堂中學到的傳播理論,發揮學以致用的精神。
演講最後,泰毅老師也祝福世新口傳30歲生日快樂。雖然目前因為緊張的疫情而無法齊聚一堂,但是大家仍然能透過知識的交流來溫暖彼此,並豐富自我的內在涵養。
此次演講是口傳30系列活動之一。口傳系自1992年成立,今年邁向30週年。此次教師成長社群以邀請在學界、業界表現優秀的口傳系友為主,希望系友們以自身學習與職場經驗,提供給母系與學弟妹們寶貴的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