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30:第一屆學長李建忠分享口傳創系故事

  1. Home
  2. 口傳三十
  3. 口傳30:第一屆學長李建忠分享口傳創系故事
圖一、第一屆學長李建忠分享口傳創系故事。
圖一、第一屆學長李建忠分享口傳創系故事。

文/黎孟承

      口傳系即將迎接30週年,在這三十年間,不論是校園環境或文化風氣,或多或少都有些改變。為了讓同學們更了解過去口傳系的文化與故事,今年30週年將進行口傳人的系列專訪,蒐集口傳系的生活點滴。我們第一位採訪的是第一屆系友李建忠學長。

      建忠學長除了在口傳系就讀四年,也曾在系上擔任三年的助教,並且後來也曾擔任口傳系的兼任講師多年,因此可說與口傳系淵源流長。在這次的專訪中,建忠學長除了分享他就讀時口傳生活的故事,並也結合自身在口傳所學,提供學弟妹們未來進入職場的建議。

同學們的感情如同家人一樣要好

      三十年前的口傳系和現在有什麼差異呢?建忠學長說,身為口傳系第一屆同學,遭遇的問題可能和其他人不太一樣。除了上課的地點和現在不同以外,最大的差異是當時沒有學長姊的提攜,沒有前人的經驗,所有的事物都必須靠自己摸索。

      第一屆口傳的學生人數非常稀少,當時只有一個班級,一共才37個人。建忠學長說,37個人裡只有10個男生,導致每次班級競賽,所有的男生都幾乎必須下場參加。他也分享,當時班上有一位身高186公分的男同學,個子非常高大,只要打籃球比賽,那位男同學都會被派出去「嚇人」,震撼對手。

      雖然沒有學長姊的幫助,什麼事情都必須自己來,但是卻也讓同學彼此感情更好。建忠學長強調,當年不管是課業或生活方面,同學之間的互動都很緊密。因此儘管已經畢業多年,大家仍然維持頻繁的聯絡,常會一起聚餐,互相關心生活的近況,就如同家人一樣要好。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與學生零距離互動

      口傳系剛成立時,除了學生人數較少之外,專任老師的數量也不多。建忠學長提到,剛創系時,大部分的授課老師是業界的知名人物,透過當時創系系主任戴晨志老師的邀請而來到口傳系教書。因此當時的口傳系有來自傳播界、政治界和商業界等擁有不同專長的老師,課程內容也非常多元豐富。

      當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與剛成立的新科系學生互動時,情況會如何呢?建忠學長回答,由於口傳系第一屆的特殊性,因此在課堂中除了學習學術上的知識,還有與老師在實務上的經驗交流,這也讓師生彼此互動更加頻繁。

      除此以外,師生互動的場所也並非僅限於教室。建忠學長分享,當時下課時,老師和同學經常會一起去吃飯,甚至連系主任也曾經邀請同學到家中一起包餃子,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說是零距離。

      建忠學長也分享,過去回到校園時,曾經在路上與二十年前的通識課老師巧遇,沒想到一打招呼,老師馬上就能說出名字,雙方互動很快又熱絡起來。因此學長認為,其實不只有口傳系,而是當時世新師生的相處與互動都呈現出友善的氛圍。

大家都會說話,但是口傳和其他人不一樣

      建忠學長引用韓劇《二十五,二十一》:「一個人的能力,不是像斜坡一樣直直斜上成長,而是如階梯一層一層成長。」在大學的課堂裡,同學有時候在當下可能會覺得學不到什麼東西,或者不知道該如何運用所學。但是等到出社會面對各式各樣的考驗以後,同學會慢慢把大學所學的知識累積起來,然後不斷地應用與疊加,就會發現即使只是說話,口傳人也能和其他人說得不一樣。

      建忠學長以自身申請研究所在職專班為例,分享當時的口試經驗。他說,研究所的口試非常倉促,時間大約只有10到15分鐘,當中自我介紹的時間甚至只有1到3分鐘,要在短時間內做好自我介紹並不容易,為此他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學長姊們一起演練。

      建忠學長強調,所有的上台演講都必須先了解受眾想聽的內容是什麼。在演練時,他針對自我介紹的內容預設評審們的提問,事前想好該如何回答,因此到了面試當天,對於評審們的問題他都能侃侃而談,最後也透過口試取得高分而順利考上研究所。

      最後建忠學長分享自身出社會後的經驗,學長擔任政治幕僚多年,會因為選舉更替而換跑道。但是他每次都能順利轉換,這也代表自身專業是被他人需要和肯定的。而學長認為,分析情境和掌握溝通要點的能力正是口傳系同學的強項,因此他也鼓勵同學們在大學期間培養好專業技能,確保自己無可取代,只要保持這樣的信念,即便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或是挫折,也能夠繼續向前邁進。